里下河地區的寶應,大運河水穿境而過,魚米之鄉物產豐饒,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也讓寶應人對吃特別講究。過年吃大糕是很多地方的一個傳統習俗,在寶應,涇河大糕也是家喻戶曉。日前,記者走進涇河食品廠,探尋涇河大糕的制作技藝。 涇河大糕以綿、軟、細、白,香甜可口、入口即化、味道獨特為特點,秘訣就在于原材料和制作工藝。涇河大糕選自涇河特有的香醇糯米和純凈白糖、精練油脂、上等果脯等,生產工序也非常繁雜,炒米、碾粉、窨陳、拌糖、和油、蒸烘、切片等工序必須銜接得當,每道工序的好壞都影響著大糕質量的優劣。 據文獻資料記載,涇河大糕源于200年前涇河鎮上的“郭記茶食店”。當時,他家生產的方酥、大糕等精美茶食就已名貫淮安、寶應兩地了。經過郭氏兄弟三代家族式傳承,形成較為獨特的茶點制作工藝,經第四代傳承人陳書元的創新,傳統技法更加完善。 提起涇河大糕,還有一段美麗的傳說。相傳東海龍王太子小白龍在涇河遇難,涇河人民將自己心愛的大糕送給了小白龍,使它度過了一劫。龍王知道后,龍顏大悅,下令疏浚涇河。將大糕命名為小白龍大糕,因此涇河大糕由此而出名。 涇河大糕色澤潔白、厚薄均勻、剝取易離、折而不斷、細軟滋潤、點則可燃,是江蘇傳統茶點的杰出佳作,曾獲得國家商業部“優質產品獎”、全國首屆食品博覽會銀獎,書法大家武中奇、邵希平等人都曾為它揮毫題詞。百年工藝的傳承,神話傳說的發酵,歷史文化的積淀,讓涇河大糕極富文化價值。同時,涇河大糕因“糕”字與高中、高升的“高”諧音,寄托著百姓的情感,已經和地方民俗密不可分。 每年春節,大人們都會在小孩子的床頭備上大糕,早上吃“開口糕”,預祝小孩子在新的一年里,身體健健康康。晚上,家長把大糕放在小孩子的襪子里面,等孩子早上穿上鞋子發現“驚喜”,以此預祝小孩子在新的一年里,步步登高。 (作者:蔡健 張新明|中國寶應) |
1、本站稿件來源未注明或注明為“寶應生活網”“網友投稿”及“本站”的所有文字及圖片,版權均屬于本站與作者所有。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或本站獲得相關授權,非商業轉載,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,并注明“作者、來源及鏈接”,謝謝合作。
2、本站轉載自其他媒體的文字及圖片,僅出于傳遞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站官方聲音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。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發布,或有侵權之處,請及時聯系我們,我們將及時進行刪除屏蔽處理。
3、歡迎您通過我們的官方QQ1160085805、郵件1@ibaoyin.com或關注我們的官方微信公眾號“寶應生活網”、微博@寶應生活網,與我們就相關合作事宜、意見反饋,以及文章版權聲明或侵刪進行交流。[投稿郵箱/tougao@ibaoyin.com][本文編輯/信息員]